小说5200笔趣阁 > 异种沸腾 > 第一百九十七章横空出世

第一百九十七章横空出世


?

        突破性的重大发掘

        1965年10月初,江陵望山村因连续两年发生干旱,遭遇“水荒”,政府决定从荆门漳河修建一条水渠引水灌溉。按照规定,文物部门对水渠工程经过地进行了初步勘探,很快就发现土的颜色出现了黄、紫、褐的混合色,这可能就是下葬后混合土回填形成的“五花土”。时任考古队队长的谭维四教授立刻赶到现场,得出结论:在这一带,有大中型墓葬25座,小型墓葬至少有30座。而之前考古队发掘的不过是一些小型楚墓,至此,楚墓发掘工作终于取得重大突破。为了稳妥起见,考古队决定先发掘中型墓中偏小者,待积累一定经验以后,再去发掘大型墓。

        资讯网推荐:

        首先发掘的是沙冢1号墓。此墓原有封土,但已遭到破坏,只余一个不规则的圆包形。逐层挖开以后,可以看到墓坑呈长方形,墓口东西长9.9米、南北宽7.8米,在东部正中建有一条长6.1米的斜坡墓道,四壁有三级台阶逐级向内收至墓底。墓底东西长4.3米、南北宽2.26米,至墓口深5.68米。而此前发掘的墓,最大的墓口不过与此墓的墓底相若,足见大小相差之悬殊。

        600makesmallpic(this,600,1800"src="_files/article/164/8_29_mvugy.jpg"width="451"height="600"border="0"横空出世的越王勾践剑.jpg"=""title="江陵楚墓横空出世的越王勾践剑.jpg">

        墓内椁室以厚木板架构,东西长4.2米、南北宽2.34米、高1.7米。墓内有两重(层棺,内棺内的人骨架虽较好,但却没有头颅。经鉴定是一名中年男性,加上随葬品中有不少兵器,所以他很可能是一位中级将领,战死在疆场连头颅都没有找到。这一方面反映了“楚人尚武”的精神,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战国时期战争的残酷。

        考古队发现,此墓早年曾被盗,头箱的铜器被盗一空,但其他各室未被盗扰,仍出土了车马器、兵器、漆木器、陶器、玉器和丝织品等共140余件,其中以漆木器最为精彩,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一件精工雕刻的漆木箭囊。

        箭囊呈上大下小的扁盒状,面板上透雕了一幅由鸟、龙、凤组成的极精彩的图案:当中一鸟头朝下、尾朝上做俯冲状;两侧分别有一龙在下呈反首回顾状,两龙之耳抵住鸟的肩部,两龙之颈夹住鸟的头,两龙之前爪又被鸟的尖喙啄住;龙上各

        站立一凤,凤爪紧紧扣住龙的鼻尖,凤尾与龙尾相连,凤喙与胸顶住鸟之双翅。上框上还浮雕有小蛇等动物。图案以黑漆为地,以红彩描绘凤、鸟的羽毛纹和龙、蛇的鳞甲纹,色泽艳丽夺目,生机勃勃。一件箭囊尚被雕制得如此精细,由此可见当时木制手工业的兴盛。

        横空出世的越王勾践剑

        沙冢1号墓发掘完毕之后,考古队开始着手发掘后来闻名于世的望山1号墓。此墓不仅规模大,而且保存较好。墓的封土虽早被破坏,在墓坑上部也发现了盗洞,但椁室未经盗扰,棺椁与文物都保存完好。这在有封土的墓中是很少见的。

        年末的江陵,雪雨纷飞,而荆州以北地区地下水位又较高,使墓坑积水较多,加之土质情况不良,坑壁极易崩塌。考古队员们克服一切困难,终于顺利展开了发掘工作。经测量,墓口东西长16米、南北宽13.5米,墓坑东边有长斜坡墓道,四周有5级台阶。墓底东西长6.5米、南北宽4.2米,自坑口至墓底深8.4米。

        在地T6米多深处,可以见到长方形的木椁,木椁东西长6.14米、南北宽4.08米、高2.28米。打开主棺,考古工作者在墓主人的左手边,发现了一柄装在黑色漆木箱鞘内的青铜剑,剑首朝上,剑身插于黑漆鞘内,显然是墓主珍爱的随身佩带之物。

        “里面有一把剑!”考古队员拔剑出鞘,只见此剑寒光逼目,毫无锈蚀,刃薄锋利。谭维四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,试其锋芒,稍一用力,便将21层白纸划破。谭维四意识到这柄青铜剑必将震撼世界!

        此剑通长55.6厘米,剑身长47.2厘米,宽4.6厘米,剑茎长8.4厘米,剑格宽5厘米,重857.4克。剑的前锋内敛,成两度弧曲状;两侧有血槽。剑身满饰黑色菱形几何暗花纹,剑格正面和反面还分别用蓝色琉璃和绿松石镶嵌成美丽的纹饰;剑首向外翻卷作圆箍,内铸有极其精细的ll道同心圆圈;剑柄为圆柱体,  “缑”(缠绕于柄的丝绳保存完好,柄上刻有三道戒箍。

        这把锋利无比、精美绝伦的青铜剑,工艺精良,并非当时楚国铸造技术所能成就的。那么,到底系何人所持有?在剑身的一面近格处有两行鸟篆铭文,共8个字。这种古文字史称“鸟虫书”,是篆书的变体,常有像虫像鸟之笔,或构成该字本身的笔画,或以之为装饰,类似今之艺术字,释读颇难。经过在现场参加发掘的历史学家方壮猷等考古工作者的释读,初步释读出剑铭中的6个字为“越王”、“自乍(作用剑”。照此推理,此剑必为越王所有。

        越国为春秋战国之际的一个诸侯国,从允常于公元前510年开始称王起,经勾践、鹿郢、不寿、朱勾……至无疆于公元前334年被楚所灭止,先后有9个越王。此剑到底为哪一个越王“自作”呢?

        600makesmallpic(this,600,1800"src="_files/article/164/8_09_5bwfl.jpg"width="225"height="600"border="0"横空出世的越王勾践剑1.jpg"=""title="江陵楚墓横空出世的越王勾践剑1.jpg">

        经过进一步研究,专家认定剑上的铭文为“越王勾践,自作用剑”。原来,它就是深藏了2400余年的越王勾践剑!越王勾践“卧薪尝胆”的故事,不知激励了多少身处逆境的人,勾践也成为了中华子民心目中百折不挠的楷模。如今,勾践的佩剑出土了,整个中国都为之兴奋了!

        越王勾践剑的出土固然令考古学家们兴奋,但有些问题却令他们百思不得其解。

        第一,当时的越国领土在今浙江,地处长江下游的越国国君之剑,何以在远隔千里之外的长江中游的楚国墓地中出现呢?

        有人从这座楚墓中出土的竹简、墓葬形制、随葬器物与其他墓葬的同类器物分析比较,认为墓主人应是生活在楚威王或早些时候。根据史书和竹简所记,楚越之间的关系在楚威王之前是很密切的,楚昭王曾娶越王勾践之女为妃,而勾践将他珍贵的青铜宝谨为嫁女之器而流入楚国.也并不是没有可能的。而据研究发现,墓主与楚王的关系非常密切,楚王为了表示他的宠幸,将名贵的越王勾践剑赐葬,也是很有可能的。当然这只是猜测,真实的原因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考古

        还有一个困扰学者们的问题,就是这柄古剑在地下埋藏了2000多年,为什么还没有生锈,依然寒光四射、锋利无比呢?

        为解开这个千古之谜,1977年12月,来自全国各地的学者们在复旦大学齐聚一堂,采用质子x荧光非真空分析法对越王勾践剑进行了科学检测,得出了剑身青铜合金分配比的准确数据表。

        数据显示,越王勾践剑主要是由铜、锡以及少量的铝、铁、镍、硫组成的青铜合金。因剑的各个部位作用不同,铜和锡的比例也不一样:剑脊含铜较多,可使剑具有较好的韧性,不易折断;剑刃部含锡高,硬度大,可使剑变得非常锋利,其剑刃的精磨技艺水平可同现代在精密磨床上生产出的产品相媲美。

        而锡是一种抗锈能力很强的金属,因此青铜剑的抗蚀防锈本领要比铁器好得多。不过更主要的,还在于剑身的黑色菱形花纹是经过硫化处理的,硫化铜可以防止锈蚀,保持花纹的艳丽。这就是现代金属处理中所谓的表面钝化处理,但古人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熟练使用这一处理工艺了!

        此外,越王勾践剑出土时紧插于黑漆木制剑鞘内,剑与剑鞘吻合得十分紧密,又处于含氧量甚少的中性土层中,与外界基本隔绝,这也是它没有生锈的重要原因。

        显然,这把越王勾践剑,无论从外形研制,还是质料搭配,都是我国青铜短兵器中罕见的珍品,堪称“天下第一剑”!【】


  (https://www.xiaoshuo5200.com/xiaoshuo82089/10465657.html)


 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www.xiaoshuo5200.com。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:m.xiaoshuo5200.com